• Home
  • News
  • 鳥類麴菌感染 (楓樹珍禽異獸醫院 蔡伊婷醫生)

鳥類麴菌感染 (楓樹珍禽異獸醫院 蔡伊婷醫生)

3 Apr 2018 7:19 PM | Rocky Sham (Administrator)

【鳥類麴菌感染】

楓樹珍禽異獸醫院 蔡伊婷醫生

    麴菌 (Aspergillosis)是鳥類最常見的黴菌疾病,和哺乳類相比,鳥類有較高的體溫適合黴菌生長、沒有辦法咳嗽、沒有會咽分隔上下呼吸道、很大面積但卻上皮細胞分佈不發達的呼吸系統和氣囊系統,故比哺乳類容易感染黴菌,其中又以猛禽、海鳥、非洲灰鸚鵡、藍頭亞馬遜鸚鵡、pionus屬鸚鵡感受性更高。

    兩大感染麴菌的危險因子,(1) 為暴露在黴菌濃度高的環境:在不通風、溫暖、潮濕、衛生不佳下容易養成黴菌過量的環境,(2) 宿主免疫力低下:飼養管理不佳、接受tetracycline治療或是接種疫苗、運輸、繁殖、創傷、PBFD感染、重金屬中毒等皆會讓鳥類宿主的免疫力低下而容易感染,另外食物被黴菌污染也可能產生降低宿主免疫力的毒素。

     麴菌主要靠吸入性感染,當黴菌入侵之後開始繁殖,引起組織壞死,形成的黴團塊阻塞呼吸道,並可能沿著薄薄的氣囊膜入侵週邊的組織,或是隨著血液散佈到全身器官。疾病的表現根據宿主的免疫反應、病原的散佈範圍和宿主有沒有存在的疾病可能會局部或是全身感染,但若無治療,往往會漸漸惡化而引發死亡,主要的臨床表徵分為急性和慢性感染兩大類。

    急性感染:暴露於大量黴菌的環境,引起急性的病狀,包括呼吸困難、開口呼吸,食慾下降,可能伴隨急性精神沈鬱、嘔吐、腹水等,通常在7天後死亡,由過度急速,因此解剖常看見鬱血、白色黏液分泌物,看不見肉芽變化。

    慢性感染:由於宿主免疫力低下而感染,可能局部或是全身性,症狀包括食慾下降、疲憊、體重下降、變聲或是失聲、咳嗽、開口呼吸等。黴菌性氣管炎是一個特別情況,在疾病初期沒有任何的呼吸道症狀,主要是聲音的改變。黴菌性氣囊炎、肺炎是臨床上較常見的疾病形態。

    懷疑有麴菌感染的鳥禽其白血球總數很高,20000/ml甚至超過100000/ml,異嗜球左轉、單核球過多和總蛋白過高(球蛋白高,白蛋白低,A/G低下);影像學可以看見氣囊壁增厚、肺炎、腹腔細節看不清楚、氣囊因為被阻塞而過度充氣、出現明顯的團塊等(圖一、圖二),但最準確的方式為病兆採樣,借由組織病理、細胞學或是黴菌培養確診,內窺鏡是一個良好的檢查和採樣的方式(圖三、圖四、圖五)。

    使用全身性藥物投與配合移除團塊是治療黴菌感染的原則,但是有些團塊生長的位置無法移除或是團塊太過廣泛,只使用藥物也是一個方式。常用的抗黴菌藥物有以下:(1) Amphotericin B:在哺乳類有腎毒性,但鳥類半衰期快,所以與哺乳類腎毒性較低,但仍然建議監控腎指數。 (2) Azole類:殺黴菌類藥物,常見的副作用為厭食、嘔吐和肝毒性,在鳥類voriconazole是例外,屬於抑黴菌類,濃度累積緩慢虛數天的時間,治療可能需要幾個月,但組織分佈較itraconazole廣,且對itaconazole易敏感的灰鸚是個選擇。都需要監控肝毒性。此類藥物為口服劑型所以比amphotericin B容易長期使用。

    黴菌的治療一般會需要4-6周或是更長的時間,因此需要與主人有良好的溝通,期間需要監控病情的變化,還需要教育主人的是飼養環境的調整,讓家中的鳥寶健健康康、免疫力完善,才是預防麴菌的不二法門!

圖一         

非洲灰鸚鵡因為開口呼吸就診,X光顯現有氣囊炎、肺炎的情況

圖二

與圖一同一隻灰鸚鵡,可以看見側照前方體腔,靠近氣管末端出現許多團塊

 

 

圖三

A. 體腔內窺鏡發現有許多團塊

B. 氣囊壁整個發炎變厚且上面佈有血絲

圖四

氣管內窺鏡,可隱約見到鳴管後方有一個白色團塊

 

圖五

A. 內窺鏡採樣後的細胞抹片,可以看見菌絲的結構

B. 放大後的菌絲結構


Powered by Wild Apricot Membership Software